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同学们科学使用手机,2月26日晚,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了“智慧使用手机 畅享美好生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活动。我校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全校学生、辅导员、心理老师等54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观看了此次课程。
本次公开课聚焦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采用互动调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元形式展开。课程从“智能手机使用现状”切入,结合调研数据揭示手机的“双刃剑”效应,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心理健康的平衡;通过动画演示和校园采访,生动剖析了过度依赖手机的神经心理机制与行为影响,引发学生共鸣;同时,课程从不同维度提炼了切实可行的手机管理方法,并通过优秀学子在科创、实践、文艺等领域的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探索现实生活的精彩。
此次公开课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手机依赖危害的认知,更帮助大家掌握了实用的手机管理技巧。相信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摆脱“屏幕束缚”,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智慧人生,畅享美好生活!
听听他们怎么说
商学院 辅导员 孙欣然
作为一名辅导员,参加这次 “智慧使用手机 畅享美好生活” 心理健康公开课,感受颇深。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提供便捷学习资源,拓宽视野。但与此同时,过度依赖手机也带来诸多隐患。
公开课上,我深刻认识到手机成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是一项重要任务。不仅要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避免沉迷,更要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鼓励学生走出虚拟世界,积极参与现实社交和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这次公开课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将持续关注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助力他们智慧用手机,拥抱充实美好的校园生活。
航空与智能制造学院 辅导员 朱龙博
参加豫教思语“智慧使用手机,畅享美好生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深刻认识到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联。课程结合揭示了过度依赖手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群体性孤独”。作为辅导员,我意识到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心理成长的必修课。
未来,我计划在班级活动中融入冥想、线下互动等实践,帮助学生减少碎片化信息干扰,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同时,结合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识别“虚假社交满足感”,鼓励他们通过阅读、运动等替代行为丰富生活体验,重建自然的情感联结。
此外,家校协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将充分发挥家校联合合力,科普手机成瘾的心理学机制,倡导家庭、教室共同制定“无手机时段”,以身作则营造健康环境。此次学习让我更明晰:心理健康教育需以科学认知为基础,以行为引导为路径,更要以身作则传递“在场”的温度——放下手机,才能让心灵真正拥抱生活的美好。
传媒学院 辅导员 李怡甲
通过参加“智慧使用手机 畅享美好生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深刻认识到手机作为“双刃剑”对生活的双重影响。课程从导入篇到榜样引领篇层层递进,不仅通过数据揭示了过度依赖手机对身心健康、学业和社交的负面影响,还从脑神经机制、行为成瘾等角度科学剖析了依赖成因。最触动我的是应对策略部分,例如设定使用目标、培养多元爱好、加强现实社交等,这些方法让我意识到主动管理手机使用的重要性。榜样案例中李敖、赵家乐等同学的分享更让我明白,科技应服务于成长而非束缚生活。今后,我将尝试制定每日手机使用计划,减少碎片化娱乐,利用学习类APP提升效率,同时参与线下活动充实自我,真正成为“科技的智者”。这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觉醒的契机,激励我以更健康的态度拥抱科技与生活的平衡。
2023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班 赵鸣迪
通过学习 “智慧使用手机 畅享美好生活” 相关内容,我收获颇丰。其中提到的四类智慧使用手机策略,极具实用性。
设立清晰目标,能让我避免在手机中盲目浏览,合理规划使用时间,将其用于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发展多元兴趣爱好,使我不再过度依赖手机娱乐,转而投身阅读、运动等有益活动,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电子屏幕的依赖。良好的现实人际关系,更是提醒我多与身边人面对面交流,增进情感,避免因沉迷手机而忽略了身边的温暖。建立良好日常习惯,如设定固定使用时段,能让我更好地掌控手机使用,而不是被其掌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积极践行这些策略,让手机成为助力生活的工具,而非干扰因素。通过智慧使用手机,我相信自己能更好地平衡虚拟与现实,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拥抱更加充实、健康、美好的生活。
2024级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技术3班 郑菲悦
通过本次学习,我认识到手机如同一位形影不离的伙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位 “伙伴” 对我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却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便利,也潜伏着诸多隐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沉迷现象愈发严重,我们要严格控制手机使用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手机中,保持生活的平衡。培养兴趣爱好有助于减少对手机的依赖。读书、运动、绘画等活动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转移注意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