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在学校第二会议室召开了一场关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专题研讨会,院长付晓炎、党支部书记禹志成、副院长王国敬和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
会议由付晓炎主持,教师团队和辅导员团队从多角度展开了热列而深入的讨论。首先由各专业负责人提出经过专业内部研讨的分类培养设想和方案,然后各任课教师纷纷发言,分析了当前学生的学情特点,针对社会就业市场的高压态势,提出了各自对学生分类培养的想法和建议。具体实施方案上,提出了分层培养、分方向培养、组建竞赛社团、学历提升、学分制选课等策略的建议与设想。
与此同时,辅导员团队则从学生管理与分类培养的配合,分析了学生分类培养可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及应对措施,保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王国敬发言说:分类培养是一项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行业专业变化,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需求、能力提升需求,需要充分调研和讨论,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禹志成发言说:“关于学生分类培养,我们要把问题变成命题”,可以“先行先试”逐步推开。要做好定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需求、发展需求做好“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管理,学生分类培养要与学校体制融合;有利于稳定,避免歧视;有利于学生发展,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最后,付晓炎做总结发言。他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要考虑到社会需求、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产业需求、学生基础情况和发展诉求、学院师资力量和资源、现有人培方案、学生管理和学籍管理变动等;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和思考,我们已经明确了分类培养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探索出一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有效途径;他对大家的会前准备和会上发言做出了充分肯定,并表示会吸收采纳大家的建议,持续调研研讨,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出我院人才分类培养实施方案,报学校批准,坚定不移的推进此项工作。
此次研论会,是聚焦如何有效结合学校发展、社会需求、学生实际学情和当前就业形势,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进行探索的研讨会,人工智能学院将持续探索创新学生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国内院校
省内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