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19点,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大学承办的“解锁心灵密码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完全指南”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活动在线上平台正式开讲。我校积极响应,认真组织各学院学生、辅导员及心理老师等集中观看了此次课程。


本次“解锁心灵密码”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开课,采用“情景演绎+现场讲授”形式,结合情景对比、师生问答与实操演示,以沉浸式视频和互动设问切入。课程聚焦心理健康普测,解析其本质与量表特点、破除认知误区,拆解全流程并给出实操指引,传递科学理念。通过讲解“普测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做”,指导学生掌握核心要素,引导其正确认识普测意义,提升心理调适与自我关怀能力,圆满达成普及心理知识、助力理性参与普测的目标。
一、学生学习心得
2024级大数据技术 李若萌:本次心理健康公开课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让我对心理普测有了全新认知。此前我将其视为“任务”,如今明白它是了解自身状态的科学工具——既非“贴标签”,也不是“筛选”,而是通过专业量表帮我们觉察情绪波动、识别潜在压力。
课中关于“普测怎么做”的指导很实用:比如答题时要“诚实而非完美”,避免刻意回避负面感受;测后可结合结果主动学习调适方法,而非过度焦虑。这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不是“无病状态”,而是像身体体检一样,需要主动关注、定期“检修”。
作为心理委员,我也明确了后续方向:要向同学传递“普测是关爱而非负担”的观念,同时主动学习基础心理知识,协助大家理性看待测试结果,共同维护健康的心理状态。
2025级飞机电子设备维修 杨彦廷:“解锁心灵密码”公开课如同一场及时雨,不仅澄清了心理普测的意义,更教会了我们如何科学地利用这一工具,为自身心理健康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课程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关于“如何科学参与”的详尽指南。它让我认识到,有效参与普测远不止是填问卷那么简单。测评前充分的认知准备、过程中对自己状态的敏锐觉察,以及测评后对结果的理性看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参与闭环。让我学会了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去动态地、发展地看待自己的情绪变化,理解其背后的信号。
它激励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得到一个结果,更要以此为依据,主动学习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和人际交往的技巧,积极提升自我的“心理免疫力”。这使我坚信,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我们就能从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自身心理健康积极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2025级融媒体技术与运营 靳开涵:观看豫教思语“解锁心灵密码”主题直播后,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有了全新认知。直播中“心理健康普测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做”的系统讲解,彻底破除了我对心理普测的误解,让我明白它并非“问题筛查”,而是如同体检般的“心灵关怀”,是了解自身心理状态的科学途径。
课程强调理性看待普测结果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直播传授的科学参与方法与心理调适技巧,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心灵工具”,教会我们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要重视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与成长。
此次学习让我深刻意识到,心理健康是人生成长的基石。未来我将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普测,养成定期“心灵体检”的习惯,同时运用所学技巧调节情绪、释放压力,更会带动身边同学正视心理关怀,共同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奔赴成长之路。
二、 教师学习心得
人工智能学院辅导员卫思帆:此次“解锁心灵密码”心理健康公开课如同一场及时雨,为我们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精准指引和有力支撑。课程以“心灵体检”这一生动比喻,巧妙化解了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普测的误解与疑虑,极具启发意义。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普测不仅是重要的筛查预警工具,更是一次宝贵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契机。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未来,我将把本次公开课的精髓融入日常工作中。在普测前后,我将着力做好宣传引导,帮助学生理性看待测评结果,把普测工作转化为提升学生心理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真正做到润心赋能,为培养积极阳光、理性平和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航空学院与智能智造学院辅导员孙华升:观看“解锁心灵密码”公开课,我深受启发。课程紧扣“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做”的逻辑,为辅导员提供了权威的教育引导工具。
其核心价值在于,成功将学生对心理普测的认知从“被动筛查”扭转为“主动关怀”的“心灵体检”,有效破解了常见误解,为我们后续的组织动员工作扫清了障碍。课程不仅指导学生科学参与、理性看待结果,更传递了“防大于治”的积极理念,引导学生掌握关注自我、积极调适的主动权。
作为辅导员,我认识到此次普测是深化心育工作的关键起点。我将借鉴课程精髓,在后续工作中结合普测反映的共性问题,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主题班会与团体辅导,将“解锁心灵密码”延伸至学生成长全过程,切实筑牢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护网,助力其全面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王娟:本次“解锁心灵密码”心理健康公开课,采用“情景演绎+现场讲授”的多元形式,生动解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的全流程。课程以沉浸式视频和互动问答切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普测作为“心理体检”和“心理地图”的意义,破除对指标异常的常见误区,并具体指导了从测试前的准备、测试中的如实答题到测试后行动的每一步,帮助学生以理性、真诚的态度参与测评,掌握科学的自我关怀与调适方法。作为心理教师,未来我会将本次公开课的核心内容、讲解逻辑与实操要点作为重要资料,针对性地让学生充分了解普测意义,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测评要点,让课程效果持续赋能后续心理服务开展。
国内院校
省内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