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19点,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郑州大学承办的“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活动在线上平台正式开讲。我校积极响应,认真组织各学院学生、辅导员及心理老师集中观看。
此次心理健康公开课以独特新颖的校园版“非诚勿扰”为载体,通过角色扮演、观点辩论、即兴提问等环节,将心理学的依恋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爱情三元理论进行解析,并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同学们在科学与温情中读懂“爱”的真谛。
物联网应用技术1班 程思龙
今晚观看了“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作为物联网应用技术1班的辅导员助理,我对大学生恋爱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正确恋爱观对青年成长的重要性。
课程中提到的“情感焦虑”“沟通障碍”等问题,其实在身边同学中并不少见。有的同学为了“脱单”而焦虑,有的在恋爱中因不懂边界感产生矛盾,还有的因感情问题影响了学业节奏。这些都让我意识到,恋爱不是简单的情感寄托,而是需要理性经营的成长课题。
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就像物联网技术需要扎实的编程和硬件基础一样,健康的恋爱也需要“基础建设”——比如清晰的自我认知、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学校心理课程中分享的沟通技巧,比如“用‘我感受’代替‘你总是’”,不仅适用于恋爱,对班级同学间的相处也很有帮助。
作为辅导员助理,今后我会把课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身边同学,引导大家既不盲目逃避爱情,也不把恋爱当作生活的全部。就像调试传感器需要精准的参数一样,经营感情也需要找对“频率”,在互相尊重、共同进步中收获成长。
商学院旅游管理一班 张国锐
在大学阶段,恋爱是成长的重要课题,但健康的恋爱观尤为关键。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自我成长的催化剂。
恋爱需要理性与平衡。盲目跟风或过度依赖只会带来焦虑,甚至影响学业。真正的爱情应基于亲密、激情与承诺的平衡,双方互相支持而非消耗。
沟通与边界感至关重要。学会用非暴力沟通表达需求,设立个人空间,才能避免矛盾升级。此外,恋爱与学业并非对立——合理规划时间,将约会转化为共同进步的动力。
我意识到情绪管理能力是恋爱中的必修课。都要学会理性调节,避免陷入内耗。只有保持独立人格,明确目标,才能在感情与学业中找到平衡。
商学院辅导员 郑学曼
观看“与爱同行,青春如歌”公开课后,我对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有了更深思考。课程直击学生痛点,如情感焦虑、边界模糊等问题,正是日常咨询中高频出现的困扰。
作为辅导员,我深感引导学生建立健康恋爱观的重要性。课中“爱情与成长并行”的观点尤为贴切——学生常将恋爱视为情感寄托,却忽视其应是人格完善的助力。这提醒我,后续教学需增加实践场景模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
此次公开课也为家校协同提供了思路,未来可联合家长开展专题讲座,形成育人合力。守护学生情感健康,任重而道远,我们需持续探索更精准的引导方式。
智能制造学院辅导员 杨文智
收看了“与爱同行,青春如歌”心理健康公开课,课程以科学视角剖析了如今大学生的恋爱困境,用话语传递情感和智慧,作为辅导员,让我对“爱”与“成长”的关系有了全新认知。
边界意识:爱需要“留白”的智慧。课程对“边界模糊”的警示振聋发聩。当老师展示“控制型恋人”的监控行为案例时,全场哗然。
爱情不是共生绞杀,健康的边界恰如细胞膜:既进行物质交换,又保持个体完整。我记下箴言:“你可以为我开门,但钥匙必须在我手中。”这提醒我在关系中守住学业规划、社交空间、原则底线的三大禁区,拒绝以爱之名的侵蚀。
成长视角:爱情是人格的试炼场。最触动我的是“爱情与学业共生论”。有数据显示:共同进步的伴侣分手率不足消极互耗者的1/3。这颠覆了我“恋爱必然影响学习”的偏见。
正如课程结语所言:“好的爱情是透过对方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与其在猜疑中内耗,不如将伴侣转化为成长伙伴——相约图书馆钻研课题,在辩论中碰撞思想,用共同成就为情感赋能。
让爱成为青春的赋能者而非祭品。这堂课如拨云见日,让我领悟:爱情不是青春的必选项,却是人格成长的磨刀石。在辅导员工作中,当我们以理性导航、以真诚扬帆、以边界护航,爱的旅程终将谱写成青春交响诗中最华美的乐章。
愿同学们皆能修得爱的智慧,不负韶华,与爱同行!
郑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王娟
作为一名高校心理教师,“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公开课让我收获颇丰。这场以校园版《非诚勿扰》为形式的讲座,在刘老师的精妙设计下,将恋爱心理学理论与互动实践巧妙融合,精准聚焦大学生恋爱中的六大核心困扰。活动既深入解析了依恋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爱情三元理论等恋爱相关心理理论,又生动呈现了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实现了理论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其新颖的形式,更为我们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讲座中对依恋关系的解读,为我解释日常心理健康教学中“学生对恋爱不感兴趣”的现象提供了关键钥匙。结合工作实际,多数大学生不愿踏入恋爱是因为“没勇气爱、怕受伤”,这正是回避型依恋的典型表现,他们像李笑笑老师分析的那样,既渴望连接又害怕暴露自我;“与恋人不知如何相处”则与焦虑型依恋密切相关,内心渴望亲密却缺乏技巧,易陷入关系困境。
这堂讲座启示我们,未来教学中可借鉴多样趣味的互动形式,通过角色扮演、案例辩论等,帮助学生识别自身依恋模式。同时,践行讲师们的理念,如用王一帆老师的观点鼓励学生勇敢追爱,用尚雪松老师的建议引导学生理性面对失恋。还可结合我校学生特点,设计恋爱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助力学生建立健康亲密关系。
国内院校
省内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