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风拂过中原大地,在绵绵秋雨中,又一程青春故事悄然启页。今天,郑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迎来了2025级的新同学——带着好奇与梦想,正式落笔属于你们的大学篇章。
从高中到大学,不仅仅是一次校园的转换,更是一场身份的蜕变、一次视野的开阖。有人说,大学是一本可以自定义目录的书,每一页都由自己书写,每一个章节都充满未知与惊喜。而在这里,在智科,我们更愿意将大学视为一部人与科技共生、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现代诗歌——它理性而温暖,深邃而明亮。
扉页题名:为大学立心,为青春定向
一本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书名;大学时光,最值得在开端思考的是它的主题。
你们走入的,是一所以“智能科技”为名的职业院校。这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专业方向,更是一种时代站位。在这里,“智”需与科技同频、与未来共振。校训所言:“手脑并用、善言敏行”,这八个字,正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精神指南针。
何为大学之“大”?不仅是知识架构之大,更是人格格局之大。在人工智能重塑万物的时代,我们鼓励你既要拥有扎根专业的技术自信,也要葆有仰望星空的人文情怀。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但我们同样明白,立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如果你尚未看清远方,不必焦虑——智科愿意成为你探索自我、发现热爱的土壤。也许是一门算法课程、一场机器人竞赛、一次项目实践,让你突然明白:原来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扉页留白处,正是无限可能所在。
目录规划:从“修专业”到“养智慧”,绘制你的成长路径
一本好书,离不开清晰有序的目录;一段充实的大学生涯,也需要理性与激情并存的行动指南。把专业,变成真正的能力。
有人说,“大学读的不是专业,是思维”。在智科,你学的是智能科技,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用科技思维理解世界、解决真实的问题。 whether 是代码背后的逻辑、智能制造中的协同、还是人机交互中的共情——这一切,都远远超越一张成绩单。
我们鼓励你:
学好课内,但不困于课内;抓住主线,也要拓展边界。参与导师项目、走进企业实习、加入竞赛团队……这些都是你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必经之路。
我们希望你从被照顾,到学会扛事:
大学,很可能是你第一次真正掌管自己的日常:什么时候起床、如何安排开支、怎样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看似琐碎的“自我管理”,恰恰是成人世界最基础的“算法”。
在这里,你可以失败,可以迷茫,甚至可以偶尔“宕机”。但重要的是,学会重启,学会打补丁,学会在挫折中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打开自己,走向更广阔的联系。
大学之大,在于视野之大。走出宿舍,走向社团、实验室、运动场、志愿者服务点……甚至走出校园,参与一场行业展会、一次跨界工作坊、一场技术沙龙。
智科为你准备的,不只有课堂和实训室,更有一整个正在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现场。你读的是职院,但你连接的,是未来十年中国智能产业的脉搏。
正文书写:做自己人生的主角,写就独一无二的剧情
大学三年,不是流水账,而是一部由你主演的连续剧。它有起伏、有冲突、有高潮,也有温情与思考。
在这里,没有人设,没有固定剧本。你可以是实验室里默默调试代码的“极客”,也可以是社团中活跃发言的“组织者”;你可以执着于一个技术难题直到深夜,也可以为一台戏剧反复排练、打磨台词。请毫不犹豫地放大你的主角光环。
“热爱的事,就要做到极致。”
这是很多智科人的信仰。正是因为年轻,才敢把梦做踏实,把理想变成项目,把兴趣变成能力。
珍惜那些与你同行的人。
你会遇见严谨认真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室友、跨专业合作的队友……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是大学最珍贵的“隐藏课程”。他们不只在技术上与你互补,更在精神上与你同行。
正如诗人穆旦在烽火连天中跋涉千里,与师友共同书写家国情怀——在和平年代的智科,你们亦可以共同书写属于Z世代的科技理想。
无惧挫折,方能越阶成长。
再好的故事,也有低潮与转折。或许是一次考试失利,一个项目受阻,一场竞选落选,又或是对于未来的短暂迷茫。
但这些都不是结局,而是你成长曲线中必要的“迭代过程”。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失败,而是每一次跌倒后,都能带着数据与经验重新站起。
大学这本书,不在乎你写了多少页,而在乎你如何写、与谁写、为何而写。
同学们
你们手中所持的
不仅是智科的录取通知书
更是一本尚未书写个人史诗的空白稿册
笔,已在你们手中;
技术,我们将倾囊相授;
时代,正为智能科技让路。
愿三年后的你
合上这本书时
可以坦然说道
我曾在这里
认真书写过自己、科技与世界
相遇的故事
郑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
2025级新生启程
愿你我携手
共同打开这本书的扉页
因为最好的剧情,才刚刚开始
国内院校
省内院校